1980年,光榮退伍的蘇林學回到了家鄉,在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祖國大地的時節,他毅然投身到家鄉的建設當中。
在作戰部隊中不怕苦、不怕累、迎難而上的優良傳統,被蘇林學延續到了家鄉建設工作中去。深入到群眾中去,積極做宣傳,向廣大群眾傳達黨的政策,逐漸獲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村支部的認可,成為了村政子成員。1984年,他擔任村支部書記,為家鄉人民謀福利的重擔落到了他的肩上。
那時的農村,雖然已經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,可是生活條件艱苦,沒有通電,照明仍靠煤油燈,崎嶇土路天晴塵土飛揚,雨天泥濘難行。三個行政組、五個自然村,吃水特別困難。井臺上的人排著隊打不上水,水源出水有限等不及,就下井一瓢一瓢往桶里倒,為了吃水起五更睡半夜,挑回去的渾水,經過沉淀才能做飯,作為村支書的蘇林學看在眼里,滿心焦急,決心改變這一現狀。
蘇林學組織召開了全體黨員組以上干部會議,經過動員統一思想認識,決定從后山柏溝的水引到村子來。這條總長5公里多的引水工程,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,但為了鄉親們今后的生活,班子成員決定再苦、阻力再大,也要干下去。在他們的帶頭下,群眾積極性高漲,家家戶戶為了引水工程出錢出力。向上級領導匯報情況后,他們也得到了縣鄉的大力支持,又修建了三個蓄水池。
在他擔任村支書的21年間,在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,水通了,鄉親們吃上了自來水;水泥路通了,再也不會下雨一腳泥了;解決了溫飽問題,村里多次被評為先進集體,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